俗話說: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後來又發展出「斬首行動」。通過精準打擊,首先消滅對方的首腦和首腦機關,徹底摧毀對方的抵抗意志。
看待西漢滅匈戰爭,最關鍵就是兩處。
第一戰,也是衛青的首戰,即龍城之戰。消滅匈奴數千人,虜首七百人。
注意關鍵詞虜首七百人。
這七百人在干嘛?在祭祀。
祭祀是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儀式,這不是什麼普通小部落頭人可以參加的。
能夠參加這個儀式的都是匈奴貴族,部落長老,大祭司,他們就是匈奴的首領,德高望重,手握大權。
比如說G7首腦峰會,那一屋子人,都是七國重要領導,絕非等閑之輩。
匈奴汗國就是各大草原部落聯盟,共同推選出單于作為元首組建領導班子,然后大家一起共同行動。
匈奴汗國的組織形式就和現在的北約類似。
部落首領都各自實控自己的草原牧場人民以及奴隸。然后聽從單于召喚,集結族人,參與到單于和聯盟會議議定的行動計劃。單于自己也有地盤,一般來說,單于的實控地盤是最大的,實力最強的。
匈奴汗國的核心是軍事聯盟,大家一起出戰。戰后瓜分戰利品,然后各自解散回到部落。
道理很簡單,單一的部落都無法抗衡中原政權,只有形成聯盟才能凝集力量。
衛青首戰就打掉了匈奴各部落的重要領導。相當于G7首腦峰會的會議室挨了一發導彈。
第二戰:
西漢·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馀里,擊匈奴,得胡首虜萬八千馀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霍去病這一戰更不得了,得胡首虜萬八千馀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又殺進匈奴的祭祀地點,殺了胡首虜萬八千人,連祭祀用的祭天金人都繳獲了。
霍去病這一戰打掉的匈奴首領的數量是衛青的十倍以上。
問:匈奴汗國的領導人還剩下多少?
歷史沒有詳述,但是我們可以分析,以匈奴的人口總數200萬人計算,大致上有領導人多少?
這個200萬人的數量,是從冒頓單于率兵40萬圍困劉邦于白登山算出來的。因為匈奴的士兵按照五口一卒構成,即五個人中有一個士兵。而這次冒頓單于親自帶隊,應該是傾巢而出。所以匈奴總人口在200萬人左右,超出也不會多出多少。
白登山一戰,冒頓單于之所以選擇和劉邦講和,就是不敢把這四十萬人賭上去。漢朝步兵當時已經跟上來了,強行一戰,風險巨大。
匈奴各部落大小不一,大的部落有幾十萬人,最小的部落也就幾千人。加在一塊,也就不過幾百個部落,核心領導層有個幾千萬把人,也就差不多了。
部落首領通常沒有什麼文官體系和軍事體系,都是一肩挑,講血統論,貴族階級。
結果衛霍兩戰,直接將匈奴汗國的領導層打掉,相當于摧毀了匈奴的組織機構。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比如說北約,冷戰時期的北約,和現在的北約是一回事嗎?
冷戰時期的北約領導人和現在的北約領導人,這是不能畫等號的。
現在俄羅斯光是炮彈生產數量就是北約的七倍。
蘇聯解體30多年,北約就迅速衰敗,內部分歧矛盾巨大,領導人的水平也急劇下降。
這還是在北約還沒有遭受過重大軍事打擊的情況下的表現。
而在滅匈戰爭期間,衛霍直接把匈奴汗國的領導人直接干沒了。
一旦組織機構的核心成員被消滅,再要組織起來,千難萬難。
因為這是突發性的滅頂之災,各個部落并沒有完成部落權力的繼承工作。
剩下來的匈奴貴族是先恢復北約,還是先搞內政,把首領選出來?
權力繼承是大事,往往會伴隨著陰謀詭計血腥殺戮,這不是一個短時間就可以搞定的事情。
匈奴首領被滅,馬上帶來的就是內亂。自己人先搞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和漢朝大軍對抗?
最強大的時候都沒有能力阻止漢軍的軍事行動,直接殺到匈奴腹地。
在各部落之間內亂興起時,自然更不是對手。
聯盟首腦被一鍋端, 內部陷入混亂,此后一蹶不振,這不是很正常嘛?
所以這場戰爭叫做滅匈戰爭,就是衛霍的戰功赫赫,把匈奴汗國給滅了。
聯盟瓦解后,散落的匈奴部落,就不足為慮了。
因為力量存在于組織系統中。沒有組織,再多的人有什麼用呢?
一盤散沙而已。
看歷史,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就在其中很短的字里行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