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的孔子早就說了,君子不器。人之為人,是有很多方面的能力,不能活得像工具人,更不要主動自我退化,放棄發展其他能力。
我上學的時候,一開始以為成績好的同學必定偏科,語文好的數理化不好,反之亦然。后來見識了高手,人家文理兼修,樣樣都好,總分680以上。我上了大學,以為學霸肯定體育、社交不行,但高手再次刷新了我的認知。學霸球踢得好,身體強壯,女友漂亮,在社團也干得風生水起。
一路走來,我發現大多數高手是一通百通,學習好,身體好,社交強。反倒是一門心思放在學習或者工作上,其他什麼都不會的專才是少數異類。
每一個人都有社交能力,在職場上都可以跟領導和同事搞好關系,為什麼要自我設限呢?
另外很多初入職場的人對職場人際關系有很大的誤解,好像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必須要討好別人、巴結別人,進而拉幫結派形成團體,還要玩辦公室政治黨同伐異。
恐怕是宮斗劇看多了。
職場人際關系的基礎是基于工作展開的協作。比如一款互聯網產品的誕生,大致要經過產品團隊定需求,研發團隊完成開發,測試團隊完成測試,投入上線以后還要有運維團隊支持。其他任何專業性的工作都是如此,不同職能互相配合完成一項工作。這個過程中需要誰去討好誰嗎?你只要完成你份內的工作,你只要有能力勝任你的崗位,這就可以了。
當然領導一項工作,領導一個團隊,需要一定的溝通能力、組織能力,但這跟犧牲尊嚴巴結討好是兩回事,而且這些能力人人與生俱來都有,只是大小強弱的問題。你完全可以通過正規渠道提升自己的能力。
只有那種不以業務為中心,沒有科學合理的現代管理制度,而是以領導意志為中心,以領導個人喜好來賞罰員工的公司和單位才需要搞關系,因為那里的職場生態和人際關系本身就是畸形的。
最典型的就是《大明王朝1566》里的司禮監,陳公公說過:在這里不需要你有什麼能耐,聽話就是最大的能耐。因為司禮監是皇帝的秘書+特務機構,不需要研發什麼高科技產品,也不需要組織處理很復雜的項目,誰來都一樣,關鍵是站好隊。
最后,如果一個人在職場上真的活成了工具,除非你是尼古拉特斯拉的科學天才,否則很難有大的成就。因為任何工作都要人來實施,都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都需要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職場人際關系是職業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