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兵敗夷陵,為何在白帝城直到去世,是不敢回成都去嗎?
查看全部 7 個回答
回答1
2024/07/23

因為劉備明白,他若敢回成都,蜀漢必亡。而待在白帝城,是劉備當時最好的選擇。

但凡劉備有點其他選擇,就不會在白帝城和陸遜硬抗。

公元221年7月,劉備不顧群臣的反對,打著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動舉國之兵攻打東吳,意圖奪回被東吳占據的荊州。

荊州畢竟不是東吳的基本盤,因此駐軍數量并不多,蜀軍初期的進展十分順利,一些地方甚至不戰而降。

而接到消息的孫權也不含糊,立刻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領五萬人馬前去救援荊州。

陸遜得到消息,劉備當時麾下人馬大概在八萬到十萬,光先頭部隊就有四萬人,很顯然東吳在兵力上處于劣勢。

在觀察了沿途地形后,陸遜選擇在夷陵一帶布防,以逸待勞的等待蜀漢大軍前來。

劉備久攻不下東吳營地,最終只得安營扎寨,兩軍進入了相持階段。

雙方都在等待對方露出破綻,好一擊得勝。

隨著夏天的到來,蜀軍不得不轉移到山上駐扎,以免在太陽下被暴曬,而這也讓陸遜看到了機會。

經過充分偵查后,東吳采取火攻,同時對蜀軍大營發動突襲,蜀軍營地一片大亂,這便是有名的「火燒連營」。

短短幾個時辰,蜀軍便潰不成軍。劉備一看大勢已去,只能想辦法突圍。

好在他大半輩子都是在被人追殺和逃命中度過的,有豐富的逃跑經驗,才得以逃脫東吳的包圍。

然而他的行蹤已經暴露,陸遜親率數萬人在后面追擊,直到劉備進入白帝城,陸遜的大軍才止住腳步。

此后,劉備就一直呆在白帝城,直到公元223年去世,再沒回過蜀國都城成都。

劉備作為蜀漢的皇帝,去世的時候竟然不在都城成都,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事實上,不是他不想回成都,而是不能回去,他若敢回成都,蜀漢必亡。

這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蜀漢已無可用之兵。

我們先要明白,當時東吳大軍壓境,劉備想要全身而退地返回成都,必須留下大軍抵御東吳。

然而尷尬的是,整個蜀國已無可戰之兵,唯一的一點戰力就在白帝城。

這主要還是蜀漢或者說劉備的底子太薄了。

劉備真正起家是在赤壁之戰后,赤壁之戰以前,他長期寄人籬下,根本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勢力。

而赤壁之戰后,他因為和東吳的盟約,得到了荊州,得以真正發展自己的勢力。

隨后他又趁機奪取益州,而整個過程也沒經歷什麼損失,相當于是白撿的益州。

此時,蜀漢的兵力達到了巔峰。

然而此后的幾年,蜀漢連年征戰,損失慘重。

就在夷陵之戰爆發的四年前,也就是公元217年,爆發了漢中之戰。

當時的劉備,頗有點暴發戶的樣子。畢竟他占有整個益州和大半個荊州,已經不是當初那個需要寄人籬下的劉玄德了。

劉備當初和孫權說好了,荊州是他暫時向孫權借的。既然是借的,自然要歸還了。

于是在劉備得到益州后,孫權就派人找劉備討要荊州。

吃到嘴里的肉,哪里有吐出來的?劉備開始和孫權打太極,說等他奪取西涼就歸還荊州。這明擺了是在敷衍孫權。

孫權知道自己被耍了,也不含糊,派呂蒙奪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劉備自認現在兵強馬壯,根本不懼東吳,于是親率五萬大軍增援荊州,加上荊州由關羽統帥的三萬人馬,準備與東吳決一雌雄。

結果,臨著要開戰了,劉備收到消息,曹操奪取了漢中,隨時可以威脅益州。

益州可是劉備的命根,與此相比,荊州三郡就不那麼重要了,劉備必須撤軍去防范漢中的曹操。

于是,劉備和孫權虛情假意了一番后,為了長遠利益,二人和解了。

劉備火急火燎地帶著五萬大軍回援益州。

劉備仗著自己兵多將廣,竟然想奪取漢中,徹底消除益州的威脅。漢中之戰就此拉開帷幕。

然而,劉備的噩夢就此開始,也為他在白帝城時無兵可用埋下了伏筆。

整個漢中之戰,蜀軍的表現差強人意。

先是張飛屯兵固山,結果被曹魏打了個措手不及。吳蘭、雷銅寧死不降,而馬超、張飛率領殘余兵力突圍而出。

接著劉備派遣陳式去攻打馬鳴閣道,蜀軍大敗,損失慘重。

最后,劉備孤注一擲,親率大軍與曹魏爭奪定軍山,最后險勝。

然而,曹操也率領大批援軍趕到,無奈之下,劉備也只得調撥援軍。

蜀漢和曹魏的實力根本無法同日而語,如果把蜀漢比作熊,那曹魏就是大象,至少也是犀牛。

雖然最后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但是這是曹操覺得耗下去不劃算,主動放棄漢中罷了。

而蜀漢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透支了益州的民力,蜀漢損失慘重,實力大不如前。

而更糟糕的是,曹操在撤離漢中之前,帶走了能帶走的一切物資,帶不走的也全部銷毀,留給一個殘破不堪的漢中給劉備。

這漢中對于劉備來說,與雞肋無異,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為了恢復漢中,他反而要投入大批資源和大量民力。

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的蜀漢最需要修生養息,恢復民力,結果漢中之戰剛結束兩個月,荊州那邊又開戰了。

而這戰事又是蜀漢挑起的。

當時全權負責蜀漢在荊州事務的是關羽,他聽說劉備在漢中大獲全勝,于是按捺不住也想做出些功績來。

于是他趁著曹操剛從漢中敗退,短時間無力增援荊州的機會,出兵樊城,意圖將曹魏在荊州的勢力一掃而空。

為此,關羽制定了周密的計劃,即使後來曹操派兵增援,他也有把握拿下樊城。只要樊城一破,曹魏必定撤軍。

可惜他萬萬沒想到,東吳一直惦記著荊州。

就在關羽攻打樊城的時候,孫權和曹操搭上線,一起出兵。

在曹魏和東吳兩面夾擊下,即使是關羽也無力回天。荊州軍損失慘重,士卒或死或降,關羽更是身首異處。

其實,樊城之戰,蜀軍失敗的根本原因還是兵力不足。如果劉備能抽出兵力增援關羽,那麼荊州也不至于會丟掉。

至此,蜀漢接連損兵折將,兵力已經陷入低谷,不足以支撐一場大規模戰爭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劉備在關羽去世兩年后,才替關羽報仇,實在是手里沒兵。

而為了打夷陵之戰,劉備調集了蜀漢所有的可用之兵,最后卻大敗而歸。

後來趙云竟然還能湊出一萬人前往白帝城增援,簡直是個奇跡。

而此時,整個蜀漢可以動用的兵力,全都在白帝城了。除了趙云帶去的一萬人,加上一些白帝城原有的守軍,剩下的都是劉備在逃亡過程中逐漸收攏的蜀漢殘兵。

手上籌碼就這麼點,你讓劉備如何安心回到成都?

也許他前腳剛走,后腳白帝城就丟了。

因此他不能回成都。

其次,如果劉備一退再退,蜀軍會徹底崩盤。

這就涉及到古代戰場上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士氣。

雖然劉備被陸遜追趕,一直在逃,但是那都是在吳國境內,他的逃跑也可以解釋成戰略性撤退。

然而當劉備到達白帝城后,就不一樣了。此處已經是蜀國境內,如果劉備一退再退,直接退回成都,會讓將士覺得劉備這個皇帝形同喪家之犬,軍心士氣將蕩然無存。

想想官渡之戰中的袁紹,就是因為他急著撤退,導致大軍崩潰的。

對此,劉備應該最清楚了。

到時候,蜀漢將不復存在,其地盤將被東吳和曹魏瓜分。

因此劉備到了白帝城,就不能再退了,更不能回到成都。

最后,如果劉備回到成都,會導致蜀國內亂不止。

雖然劉備奪取了益州、漢中,但是其統治并不穩固,畢竟他得到這兩處地方時日尚短,一些世家大族并不信服劉備。

尤其是益州,早已對蜀漢的統治不滿了。畢竟在漢中之戰時,益州受到的損失太大了。

當初劉備為了奪取漢中,向諸葛亮求援,讓他調集援軍。

諸葛亮采取楊洪的建議,榨干了益州的全部民力。男子全部上戰場,女子則負責運送糧草,以至于一時間連田地都沒人種了。

此戰結束后,益州雖然不至于十室九空,但是男丁大幅減少,很多女子沒了丈夫,很多男子沒了父親、兄長。

因此,益州上至世家大族,下至普通百姓,對于蜀漢集團的意見很大。

那個年代,消息傳遞不暢,雖然劉備已經大敗而歸,但是大多數人得到的消息還是吳,蜀兩軍仍然處于相持階段。

只有包括諸葛亮在內的極少數蜀漢高層知道蜀軍大敗,損兵折將嚴重。

即使過上幾個月,人們也只會知道蜀軍輸了,至于輸到什麼程度?沒人知道。

一旦劉備逃回程度,這消息就藏不住了,到時候整個益州都會反叛。到時候只剩下一個要啥沒啥的漢中,根本不足以支撐蜀漢的存續。

事實上就在劉備退守白帝城后不久,一些得到消息的將領開始有了異動。

漢嘉太守黃元第一個帶頭反叛,宣布不再聽命于蜀漢朝廷。然而此時蜀漢已無兵可調,只能對其放任不管。

其他人一看,明白蜀漢不行了,一個個都效仿黃元起兵反叛。一時間大半個蜀國都亂了。

為了平息這些叛亂,蜀國話費了大量時間,以至于此后一蹶不振。

由此可見,如果劉備當初直接回到成都,情況只會嚴重幾十、上百倍。

除此之外,劉備不愿回成都,還有一些私人原因。

當初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完全是一意孤行,滿朝文武,除了張飛沒人支持他出兵。

就連他最倚重的諸葛亮都對此事表示反對。

此時的劉備已經稱帝,開始有些獨斷專行了。在他看來,荊州對于蜀漢的戰略意義重大,不能有失。

因此他不顧滿朝文武的反對,執意動員舉國之兵發動夷陵之戰。

不大獲全勝,他都沒臉回去見人。

這也是為什麼他被陸遜阻截在夷陵一帶時,不愿意見好就收,非要與對方相持不下的原因。說白了還是為了面子。

此次他損兵折將、大敗而歸,哪里還有臉回去見文武百官?與其自取其辱,不如干脆賴在白帝城不走得了。

既然成都是回不去了,那麼劉備又為何一直呆在白帝城,而不選擇待在其他地方呢?因為待在白帝城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首先,只有白帝城可以阻擋東吳大軍的進犯。

在關羽兵敗丟掉荊州后,這白帝城就成為了蜀國抵御東吳的最前線。

為了防止東吳從荊州進犯,劉備特意在此地整軍備戰,修筑城防。已然將白帝城打造成了抵御東吳的前沿要塞。

這里不僅有堅固的城池,還囤積了大量糧草輜重和守城器械。

與此同時,此處水流湍急,東吳大軍想要進攻,必須走水路逆流而上,而城中守軍自然不會給他們機會,這攻城的難度可想而知。

因此,劉備想要阻攔東吳大軍前進的步伐,白帝城就是最好的選擇。

其次,就是士氣問題。

前面提到過,劉備到達白帝城,就進入了蜀國的勢力范圍。

劉備以蜀漢皇帝的身份領兵據守此處,可謂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古代那麼多朝代,為什麼有大批的人喜歡明朝?不正是因為一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嗎?

皇帝親自在最前線保家衛國,那麼將士們會怎麼想?自然是悍不畏死,與皇帝,與白帝城共存亡。

劉備通過此舉,成功將白帝城內蜀軍的士氣提振了起來。

這樣的軍隊,再配合白帝城完善的防御體系,別說陸遜只有五萬人,即使他有十萬人,也攻不下白帝城。

第三,劉備有把握陸遜不敢攻打白帝城。

劉備畢竟是蜀漢的皇帝,陸遜如果攻下白帝城,如何處置劉備?萬一劉備死于亂軍之中怎麼辦?

別看蜀漢滿朝文武都反對劉備出兵,一旦劉備死于東吳軍隊手中,這些大臣們各個都要喊著為劉備報仇。

此時已經不是計較對錯和得失的時候,這是身為臣子的本分。

蜀漢必定不計代價的報復東吳。

要是天下只有蜀漢和東吳也就罷了,問題是旁邊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曹魏呢。蜀漢不計后果,東吳還要計較后果呢。

事實上,劉備從夷陵一直逃到白帝城,花費了很長時間,以陸遜手上的兵力,完全有辦法分兵合圍,抓住劉備。

但是他卻沒有這麼做,說是追擊,根本就是禮送出境。

明擺了就是怕兩軍交戰,劉備有個什麼閃失。

正是看透了陸遜或者說東吳的想法,劉備才敢堅守白帝城。

果然,當陸遜率軍來到白帝城附近時,便停下了步伐。

東吳將領潘璋、徐盛等人紛紛請求率軍攻打白帝城,結果陸遜卻推說擔心曹魏偷襲后方,拒絕了他們的請求,直接退兵了。

很顯然,劉備成功預判了形勢。

以上這些原因加在一起,決定了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后,不能回到成都,只能待在白帝城。

由此也可以看出,雖然劉備的軍事素養不足,不適合帶兵打仗。但是他作為政客的水平還是很高的,他不僅看透了當時的形勢,更是看透了人心。

整個三國時期,在這方面的才能比它強的,也只有曹操了。所以,當年曹操青梅煮酒的時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實在是太對了。

如果劉備不是一意孤行,發動夷陵之戰,估計蜀漢的北伐還真有可能成功。

評論
分享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4/07/23
因為,在當時的情況,只有劉備親自鎮守白帝城,才能保證蜀漢東線的安全。為了蜀漢政權的安全,劉備被迫擔負起了這個重擔。蜀漢在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4/07/23
第一,看曹魏如何坐收漁翁之利。夷陵之戰前夕,曹魏就討論過是否參戰,後來得出結論,即坐收漁翁之利,表面與孫吳結交。後來,孫吳獲勝,曹魏擔心孫吳強大,便發動了南征。劉備似乎也在等待機會。第二,收集殘兵。火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4
2024/07/23
劉備兵敗夷陵后,退守白帝城并非僅僅是因為不敢回成都,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1. 戰略考慮夷陵之戰后,劉備的軍隊損失慘重,士氣低落。此時,如果劉備直接退回成都,那麼蜀漢的東部防線將完全暴露給東吳,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4/07/23
劉備沒有回成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章武元年七月,劉備因為東吳殺死關羽、奪取荊州,所以出兵伐吳。然而章武元年六月,劉備在夷陵被陸遜擊敗,蜀軍損失慘重,將軍馮習、張南、傅彤等將戰死,杜路、劉寧等人向吳軍投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6
2024/07/23
不是不敢,是沒臉回去,當時大多數人都反對伐吳,加上敗光了二代人才,打成這樣哪有臉再回去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4/07/23
劉備十分清楚,一旦自己離開白帝城,那麼蜀漢就真的是兵敗如山倒了,歷史上已經有過太多教訓,最著名的淝水之戰就是這個典例,當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