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的問題,第一反應就是:要看看是什麼樣的父母。
一
假期時,和鄰居散步,她說,她的父母正在法國旅游,昨天到達某地后,旅行箱就被偷了,沒辦法,只好又折回佛羅倫薩重新購置必需品。
她說:
“我爸媽的心態真好,他們丟了那麼多貴重的東西,竟然都沒有折損他們旅游的興致,還要在法國再待一周呢。”
她的父母都是退休的專家,兩個人的退休工資三萬多。
另外有好幾處不動產,還有位置非常好的商鋪。
鄰居自己的小家庭也是妥妥的中產。
對鄰居的父母來說,旅游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絕對不會覺得旅游是浪費錢。
當錢和時間都不是稀缺品的時候,老人都愿意將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投入到自我提升和嘗試新體驗的消費上。
他們愿意為幸福和美好生活花錢、也愿意為嘗試未嘗試過的體驗而花錢。
二
我的父母和公公婆婆,都是農民。
不僅是旅游,他們覺得浪費錢,任何非必要開銷,在他們眼里,都是浪費錢。
為什麼?
他們微薄的收入和消費習慣的使然。
以前,他們沒有任何保障。
包括醫療、養老。
他們害怕生病,害怕老了不能賺錢。
除了握在手里的存款,他們沒有任何安全感。
當下,他們子女的收入提高了,他們也有醫療保險、也有養老金了: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2003年開始實施,2010年基本實現了對農村地區的全面覆蓋。農民養老金,從2009年開始實施,每人每月55元。
可是,他們自己的收入就那里。
目前,我爸爸媽媽和婆婆三個人的養老金還沒超過1000塊錢。
所以——
僅僅是在國內的城市旅游,在景點,他們堅決不會消費任何東西,包括一瓶水。
他們常說的話是:“我不渴” 或 “吃的喝的,我都帶著呢。”
當錢是稀缺品的時候,能省則省,是我父母和公公婆婆的基本生活策略。
三
我看過十年前的數據,來自《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如下:
2000~2014年城鄉老年人收入情況
2000~2014年城鄉老年人消費情況
四
為什麼看到孩子出去旅游,父母會覺得是浪費錢?
可能的原因有兩個。
1、父母的消費習慣中,沒有旅游這一項。
如果老人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消費行為會受子女的影響。
當被子女安排“一家人去旅游”后,他們難免會嘮叨一句:浪費錢。
這僅僅是一種對不同消費觀的抗議,沒有什麼具體的訴求。
如果老人不與子女生活在一起,他們的消費行為一般就會延續原來的消費習慣,且對服裝、日常用品等產品的興趣顯著下降,而對醫藥、保健品很產生更多的興趣。
2、父母也希望出去看看,但覺得子女安排的旅游不是他們喜歡的。
旅游的目的是什麼?
非常接地氣的回答是——新鮮感。
而現在的很多旅游卻變成了“潮流”。
幾年前,有一段時間,特別流行“露營”,打開朋友圈,隔三差五地就會出現燒烤、帳篷、幾個星或各式月亮的照片。
豬隊友也買了帳篷燒烤爐,氣墊等裝備。
孩子們超級興奮。
公公婆婆滿臉的嫌棄和不高興。
婆婆責備豬隊友亂花錢,說:
“好好的房子不住,去趴狗窩。”
“俺以前要飯,就整天住外頭,現在人,都住上樓了,又要住外頭,這是作。”
可想而知,他們堅決拒絕去某某山露營,而且對豬隊友嘮叨了好久。
我們去桂林、廈門、重慶等地玩的時候,公公婆婆卻非常開心。
雖然也嘮叨浪費錢,但明顯是開心的狀態。
無他,新鮮。
見了他們以前沒見過的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