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武帝后期14年的時間里,漢朝對匈奴發動了三次大規模攻勢
并且全部失敗,還多次出現了全軍覆沒的情況,光是有明確記錄的損失人數就在十萬以上
到匈奴軍最后一次圍攻李廣利的時候,就已經可以使用土工作業的方式
通過挖掘交通壕秘密的靠近漢軍營地,然后突然發起進攻
在漢武帝末期的幾次大會戰中,匈奴取得了一次比一次更大的戰果
但是這一場接一場的勝利已經快讓匈奴活不下去了。為什麼呢?
李廣利軍團的最后一戰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從北緯40°一口氣打到了北緯50°,掃蕩了整個蒙古高原
匈奴雖然取得了最后的勝利,但是在整個夏季,為了躲避漢軍,所有人都不得不進行遷徙
漢軍發動的每一次主動進攻,無論成敗都會打斷畜牧業的生產鏈條
一戶普通的牧民需要維持150頭左右的羊群才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為了應對漢朝的進攻,匈奴要經常動員大量的牧民參與戰斗
不管戰果如何,都會有相當數量的牲畜失去管理,更為嚴重的是,匈奴無法從這樣的戰斗中獲取任何收益
即使國內有幾十上百萬的流民掙扎在死亡線上,漢朝還是要堅持進攻
目的就在于要把戰場保持在匈奴的土地上,讓匈奴人去承受戰爭對生產秩序的破壞
當戰爭在自己的國土上進行的時候,即使全殲漢軍,匈奴也無法獲取更多的收益
更無法彌補經濟上的損失
在漢武帝去世的時候,匈奴人已經極度疲憊困苦
因為無規律的遷徙和營養不良,情況嚴重到了牲畜的胎兒都無法正常出生的地步
匈奴這樣一個強悍的游牧帝國,從單于本人到普通的牧民已經被漢朝打出了厭戰情緒
漢宣帝本始二年,漢朝決定對匈奴進行補刀
這一年,漢朝動員了16萬騎兵兵分五路進攻匈奴,同時派遣常惠統帥五萬烏孫騎兵從背后夾擊
匈奴人再一次驅趕著牛羊開始逃亡,當匈奴人在這一年的冬天準備偷偷報復烏孫的時候
又遭遇了寒潮和暴風雪,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和牲畜活了下來
牲畜的死亡又造成了嚴重的饑荒,剩下的人又有30%被餓死
從此之后,匈奴再也無法維持,徹底分崩離析了
從白登之圍開始,歷經了351年的時間,漢朝終于在漢匈戰爭中笑到了最后
在擊敗匈奴單于之后,竇憲想把這次的功績刻在燕然山上,于是就讓班固寫了一篇銘文
銘文的最后一段可以算是漢朝方面對整個漢匈戰爭所做的最后總結:
踩在冒頓單于的土地上,焚燒老上單于的龍庭(宗廟社稷),對歷史可以報償三百年前匈奴對漢朝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