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我們這邊的一些情況。農村小院回去玩玩可以,長期住就算了吧。
表面上看,農村各類植物多,汽車少,空氣新鮮,灶里一生火,聞到的都是煙火味兒。
可架不住東家往地里撒有機肥,西院掏旱廁,北鄰養鴨子,南舍喂豬,臭氣熏天的時候很多,天越熱越臭。
冬天臭味道少一些,但煤煙味兒會重。有些家庭買到劣質的煤,屋里會很嗆。
基礎設施方面,以前很多村子沒有上下水,用水需要在水井里打,幾十年前不是每家每戶都有井,得在村里的井打水,后來大部分人家打了機井,可以隨用隨抽了。
即使后來村里通了自來水,很多人也不習慣用,要麼嫌花錢,要麼嫌水里有化學味兒。
但是,很多人家旱廁或豬圈和機井是近鄰,雖然打出來的是深井水,聞不出味道,但想想也挺那啥的。
廁所問題也是個麻煩。那個味道就不用提了,家里條件好點的,夏天上廁所點蚊香,不然屁股咬得太難受。
還有長尾巴的蛆,一兩厘米長,白里透著黑,從那啥里往外涌,順著坑壁爬上來,不小心一腳踩上,啪一個小地雷,啪又一個小地雷。這事也不久遠,去年去我二哥家還是這樣。
大熱天掏次廁所,你才能知道啥是辣眼睛,是真辣。天熱,干的不多,得用馬勺,掏上來就在外頭晾著,是為“曬糞”,晾干捂熟發酵好了就是城里人追求的有機肥。
現在有些人家有化糞池了,可能情況好多了。
晚上想在院里吹吹風,且不說四面八方來的味道,就是那些飛蟲不斷往身上碰都受不了。甲蟲、蛾子還有很多不知名的,有點光亮就往上撲,坐上一會兒,手忙腳亂,一直在撲蟲子。
那些蛇啊、壁虎、癩蛤蟆也是隨處可見,對膽小的人很不友好。
還有蝎子和螞蜂,躲不及了真挨蟄。
蚰蜒聽說過嗎?又稱草鞋底,無數條長腿,密密麻麻,會進屋會爬墻,據說喜歡鉆小孩子耳朵和鼻孔。
種菜,不打藥不上化肥,菜就不肯長,光招蟲子,人根本就逮不過來,打上藥自己心里又是疙瘩。我婆婆種自己吃的菜有時也會打藥,她說蟲子根本逮不絕,打上藥省心。
院子里的活很多,要想像網上曬的那樣愜意,得一天到晚忙個不停,不然,最基本的衛生和秩序都不好維持。
太陽能雖然已經很普遍,但也不是每家都有洗澡間。有些人都是找個偏僻的角落沖洗或擦洗一下。有的好幾天都不一定洗一次。
夏天雨后,院子里的積水如果沒有及時排掉,還會長青苔,無論是磚面還是土地面,都可能會長,走路不小心還會滑倒。
想在農村住得舒服,也要付出很大代價,比如改造房子布局,改廁,加化糞池,裝土暖氣,院內大面積鋪地磚。
村里的年輕人基本都已經改造,上述的情況存在于一些老房子,或者是一些生活習慣無法改變的老年人。
我家也有院子,離城十幾里,隔幾天晚上回去玩一會兒,再回城住。
有時一下車,深深吸一口氣,跟二寶說,聞聞,這就是夏天的味道。
下一秒,有風刮來,呸!鴨屎的味道!
——————————————————————————
10月10日更:
本是吐槽這邊的一些農村現狀,引來一些質疑,那就細說一下這邊村子里的現狀。
我老公老家村子很小,一共不到200人,村西頭有一戶臨公路,蓋了二層小樓,蓋得早,當時沒限制,后來不讓蓋了。他家樓上住人,一樓做生意,條件好些,比城里不差。
我們自己家也翻蓋了新平房院子,衛生間、廚房都按城里標準。現在村里這樣的人家不少,但并不是都這樣。
村東頭有一戶,兄弟姐妹三人,老大殘疾,早年結過婚,媳婦跑了,老三是弟弟,智商有點問題,老二是女孩,為了照顧一哥一弟,一輩子沒結婚,現在七十多歲,算是戶主。
她家養了一群羊,村里的柏油路上被她家羊拉得到處是屎蛋蛋。隔壁是鴨場。又是鴨,又是羊,一到夏天,四周的氣味就別提了。
她家通了自來水,但舍不得水費,仍舊用機井里的水,羊圈、鴨場,地下水情況可想而知。她家沒有洗澡間。
有些人家至今還在用旱廁,我們后院大爺家就是,經常看見他們家在后面樹地里曬大糞。
隔壁村子大一些,五六百人,臨街茅房至今還有幾個,茅房的墻大概有一米五高,人站在里面就可以跟外面的人對話。
村子里路很好,臨路的街修得也算漂亮,還建了籃球場。但有些人的生活習慣還保持著從前的樣子。
鄰鄉新農村社區改造過,這種情況都不再存在,樣板村家家二層小洋樓,底層還有車庫。
——————
我自己的老家,情況也類似。因為處于省界上,近些年沒有拆遷改造的規劃,除了主路鋪設水泥路之外,村容村貌沒有多大的改變。
有抽水廁所的家庭不多,大多數還是旱廁。空調冰箱倒是家家都有,大多數人家不吝電費。除了幾戶老年人還在燒炕,中年及以下的人都燒上了土暖氣。
有一年去姑奶奶家走親戚,她家的煤很嗆人,在屋里待一會兒都能被熏得頭發暈。
村里有一戶人家條件很好,大概是子女在外做生意,新蓋房子之后,裝修得富麗堂皇,但這樣的人家很少。
我二哥家庭條件算不錯,自家種大棚,在臨街房開了門,賣點日用品,隔壁偏房里隔出小半間,做成洗澡間,上面加了太陽能,但是容量很小,只夠三個人洗。
兒女們都回來的時候,二嫂在院子里曬一大盆水,讓孩子們用太陽能,自己夫妻倆用曬的水。
我問她為啥不換個大一點的?她說不值當的,平時孩子上學,還能湊合著用。
太陽能也只能從五月用到十月。天氣冷的時候要上鎮里的洗澡堂子,不然容易感冒。
而老公表哥家里有專門的淋浴間,甚至還有浴盆,但沒安太陽能,表嫂說都在外面打工,只有過麥過秋過年才回來,太陽能沒多大用處,天氣熱的時候曬水或燒水,冷的時候就湊合著不洗,回城再說。
舅舅去世以后,表哥表嫂不再回村過年,地也包了出去。
——————
蛇、壁虎、蛤蟆、蝎子、螞蜂都是我在自家院子里看見的,還有指甲蓋大的蜘蛛。
婆婆八月份被核桃樹上的“樹蝎子”蟄了,紅腫一片,當時二寶就在旁邊,我婆婆摁著痛處還不忘趕緊把二寶抱遠。
——————
城市不斷長大,村子不斷被蠶食。大姑家原來離城不近,現在已經被吞掉,新房今年交了。
說實話,雖然是進了城,比她原來的村子干凈些,但很不方便。
土地還在,村子沒了。農具、農藥、化肥、種子無處可放。
我公公給了她一把鑰匙,她們便把這些東西寄放在我老家院子里。
她家的新房可謂是家徒四壁。
當年拆遷時,村里給每家租房費,老房就拆掉了,那些舊家具無處可搬,就扔在原處被清理掉。
她們老兩口在兒子家住了幾年,房子本身小,磕碰不斷。
今年房子一交,姑父拿到鑰匙就搬過去了,起碼有了衛生間自由。除了原帶的地磚、墻面、馬桶,別的都沒有。
還好是夏天,七十歲的姑父打了幾個月地鋪。
慢慢添置了幾件基本家具,床和桌椅啥的,城里貴,去偏遠鄉鎮買的便宜貨,大姑也搬了過去。
她說,在村里的時候想著搬到樓上就好了,如今搬到樓上,日子卻過得更窮了,新家處處花錢。
——————
一個村一個樣,我所說的,是親眼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