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大人也是為了健康而被動地在吃青菜,并沒有享受到它應該有的美味。
青菜不好吃的原因可能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幾種:
❗️本身既無(少)油脂、又無(少)蛋白質,且糖分也幾近于無,誘惑人類食指大動的幾個要素一概不足;
❗️青菜大部分是植物葉子,它原本的目的是進行光合作用為植株提供養分,而不是被包括人在內的動物吃掉,因而里面會含有與臭名昭著的芥子氣同出一門的物質,既有苦味,也有芥辣之氣——就是用來嚇跑敵人的。
針對上述原因,我們在炒菜時注意“因材施教”即可。
1️⃣巧妙搭配食材。既然青菜無油無糖無蛋白質(其實都是含量低),我們就來缺啥補啥。
用油自不必說,炒的時候略微加點糖——所謂提鮮;至于真正的提鮮則是加入富含蛋白質的食材,像菌菇類(香菇炒青菜)、肉類(肉片小白菜)、豆制品(隋坡老師的豆腐炒青菜)就是經典搭配。
2️⃣水煮對消除青菜里的防御化學物質無能為力,對付它們的好辦法是事先用水沖、炒時搭配洋蔥類食材。原因在于兩者有相同的酵素系統:洋蔥、大蒜、香蔥等會奪走那股子沖味的風頭!
因此許多青菜的做法里都會加香料,最常見的是大蒜,如西貝莜面村里的蒜香奶白菜,菜上面是一層炸香了的蒜片。
東南亞的飛天通菜、廣東的爆炸(白灼)芥藍也是異曲同工。也可以是大蔥、洋蔥、黑胡椒、大蒜、芝麻等等。
食物的風味譜也像色譜一般,會有對偶的味道(就像對偶的顏色)。我們就是要借助香料的“香”來襯托、增強、甚至升華原本的清淡滋味。
3️⃣充分利用烹飪中兩大重要反應:美拉德與焦糖化。但前提是加熱的溫度必須達到154攝氏度與180攝氏度以上。這麼看水煮菜不好吃也就情有可原了。
因此,炒菜時鍋要燒得足夠熱,再加油,使油快速升溫。再迅速加入盡可能控干水的青菜,力爭在短時間內移除食物表面水分,可以制造點美拉德效應,從而濃縮、凸顯蔬菜的風味。
如此有幾點要注意:一是食材數量不要多;二是如果可以,盡量把菜切小,如切絲、切丁等;三是遵循熱鍋大火快炒之法;四是還可以借鑒《小森林》主人公市子媽媽的方法——將青菜的筋絡去除,菜就能好吃。
4️⃣選擇不容易燒熱的鍋——這一點有違直覺。實際上,升溫慢也意味著降溫慢和保溫,不至于油和菜一下去馬上降溫,要不然青菜是慢慢被煨熟的;又或者一下子非常燙,容易把菜炒焦。這一點與隋坡老師在節目里多次提到的鍋底要厚重,目的是相同的。
5️⃣但同時還需要注意一點,既要把菜做好吃,又要盡可能保留其營養成分、減少破壞和流失,并且還得保護廚師——要讓食客健康,也得讓廚師健康。
一方面建議炒菜使用的油脂要對高溫穩定,不那麼容易產生反式脂肪,因此可以使用玉米油、花生油等。
現在大家多半會看食品標簽,會注意選擇不含反式脂肪的食物,殊不知高溫加熱才是導致反式脂肪產生的最大元兇。
但如果長期吃玉米油等這類油脂,或者使用穩定性更強的動物性油脂,過量攝入對于身體是不利的。因此我們也得搭配著使用橄欖油、山茶油、亞麻籽油等。但這類油脂相對不耐高溫,因此在用它們炒青菜時,可以使用水油燜的方法。參見本人另一篇回答為什麼蒸菜相比其他烹飪方式,可以更好地保留蔬菜的營養?。
@知乎美食 @知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