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漢軍合計斬殺匈奴十余萬。
這個數字,看起來「不過癮」,但已經超出了匈奴的承受能力。
當然,更重要的是:匈奴所損失的,絕不僅僅是這些善戰的勇士。
在漢武帝的持續打擊下,匈奴國力遭受到不可逆的沉重打擊。
匈奴,已經從大漢「忍辱事之」的超級帝國,逐漸變成大漢「雖遠必誅」的對象。
漢代對斬首、俘獲等數據的審核非常嚴格。
云中太守魏尚多有戰功,卻僅僅因為多報了6個人頭就被削爵重罰,可見漢代對戰功數據核實之嚴苛。
所以,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等人歷次用兵,斬首數都是基本靠譜的。
上表僅統計了武帝時期殲敵數較多的幾次戰役。實際殲敵數量比這里多。
但是,單以殲敵數字看,漢武帝殲滅匈奴作戰部隊在10余萬,至多20萬左右,是基本靠譜的推測。
對于習慣于動輒殲敵數十萬的我們來說,這個數字可能不過癮。
不過,這對匈奴來說,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匈奴的疆域雖廣,但人口「不能當漢之一郡」,而且很難像農耕民族一樣實現爆發式增長。
《史記.劉敬叔孫通》記載:「冒頓為單于,兵強,控弦之士三十萬」。
到漢武帝時期,隨著匈奴征服西域、東胡,匈奴可征調的總兵力應當遠大于此數。
但是···由于草原獨特的生存環境,匈奴本族的人口、兵力不可能出現爆發式增長。
漢武帝所掃蕩的河西、漠南,皆是匈奴本族聚居區,漢武帝所殲滅的匈奴軍,也應當主要是匈奴本族的軍隊!
因此,這十余萬兵力的損失,使匈奴喪失了一半左右的本族兵力。
而且,由于匈奴成年男子皆為兵,其損失的兵力需要很長時間才肯能恢復。
作為草原霸主,一切以武力說話。本族兵力的損失,不僅意味著其對漢威脅能力下降,更意味著其對所征服的部族、屬國統治力的下降。
所以,近20萬軍隊的損失,已經超出了匈奴的承受能力!
當然,僅就軍隊的損失而言,匈奴吃了多大的虧。大漢在漢匈戰爭中的損失同樣很大!
可是,在漢武帝的持續打擊下,匈奴在經濟、政治上,都受了不可逆的致命傷!
這些致命傷,不僅使匈奴戰爭潛力大不如前,更使匈奴開始走向嚴重的內部危機。
匈奴的財富,主要來源于兩部分:草原的牛羊馬及來自西域的賦稅。
這些財富來源,都在漢武帝的打擊下,損失慘重。
首先,是大漠以南優質牧場的丟失。
由于自然環境的原因,大漠以南地區的畜牧條件要比漠北好不少。
匈奴強盛時,控制了祁連山、河套草原、陰山一帶的牧場。這些地方牲畜繁衍便利,使擅長騎戰的匈奴如虎添翼。
不過,在漢武帝的連番打擊下,河西、漠南全部丟失,這些好牧場都歸大漢了。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番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嘆息,更是財富盡失、「由富入貧」的無奈。
隨后,是匈奴對西域統治的不穩。
自冒頓滅月氏以來,匈奴征服了西域大部分地區。
匈奴在焉耆、危須等地設立僮仆都尉,「賦稅諸國,取富給焉」。
自漢武帝攻取河西,控制河西走廊后,大漢與西域的通道已經打通。
同時,隨著匈奴退到大漠以北,對西域的控制力大減。
由此,西域各國開始在大漢與匈奴之間搖擺,匈奴在西域不再「一家獨大」。
人也少了,馬也少了,錢也少了,匈奴人的日子不好過了!
漢武帝之前,匈奴對大漢有著令人窒息的威懾能力。
從匈奴的河南地(河套草原)出發,騎兵不過一二日便可抵達大漢心臟——長安。
從匈奴王廷所在的陰山南麓,匈奴可以隨時組織起數萬大軍,以壓倒性優勢進犯代郡、雁門、上郡等地。
在這種威脅下,大漢不但北境無寧日,而且,長安也時刻處于危險中!
在漢武帝的努力下,形勢逆轉了。
漢武帝收復了河南地及陰山山脈,使匈奴失去了威脅長安的能力,也使其威脅長城的能力大減。
這還不算,漠北決戰后,匈奴在大漠北部邊緣也變得不安全,王廷只有遠遷到更為偏遠,自然條件更為惡劣的漠北深處!
現在,感受到窒息的,變成了匈奴人。
攻守易勢!
漠北決戰后當年,漢開始開拓寧夏及甘肅北部地區。
大漢修筑了光祿、居延、合居三城,開溝渠、置田官,并遷徙關東貧民前來充實。
隨后,漢武帝又派遣了五六萬吏卒前來。
大漢以城池保護遷徙的人民,又以人民養兵,建立了穩固的基地。
這是一個攻守兼備的決定。
以此為基地,大漢不但在北面樹立了屏障。
同時,以此為基地,既可以西向蠶食匈奴的地盤,更可以成為經營西域的基地!
原本令人窒息的匈奴,現在被大漢卡住了脖子。
要說匈奴此后就一蹶不振,恐怕是夸張了。
此后很長時間,匈奴依然是大漢的主要競爭對手。
李陵的悲劇、李廣利的鬧劇,在此后的戰爭歲月,匈奴仍然可以和大漢「互相傷害」。
不過,隨著大片精華領地的喪失,大量人員、財富的損失,匈奴的國力已不能與以前相提并論了。
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匈奴數次以數萬兵力突破雁門、上郡等地,深入漢境劫掠。
河南地之戰前,匈奴甚至考慮過直攻長安,威脅漢武帝本人。
此后,匈奴與大漢的戰線,已被推到草原及西域地區,匈奴對大漢的威脅已經大幅下降。
而隨著勢力范圍的大幅西移、王廷的北移,匈奴對征服區域的統治也變得不再穩定。
西域方向,匈奴王廷北遁后,其對西域的統治力大減。在大漢的支持下,烏孫等國開始反抗匈奴。
漢宣帝時,大漢在車師駐軍,「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盡管他在西域仍然擁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他在西域的統治已經結束了。
草原方面,烏桓等部族遷徙到漠南地區,在大漢的支持下,時常向北掠奪匈奴財富。
更嚴重的是:隨著漠南地區的丟失,匈奴的統治中心已經局限在漠北地區。而漠北地區惡劣的環境,使匈奴抗風險能力極弱。
在連續的自然災害后,匈奴治下的部族歸漢者日多,統治不斷衰弱。
最終,在嚴重內訌后,呼邪單于南遷歸漢,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
前36年,郅支單于在西域被漢軍所殺,前33年,呼邪單于歸漢。
此后,北匈奴仍然常常令大漢頭疼不已。
但是,匈奴,再也不是那個可以與大漢角逐東北亞霸主地位的超級帝國了。
他,已經從令大漢只能「忍辱事之」的超級帝國,變成了威武漢軍「雖遠必誅」的對象!
漢匈之間的恩怨情仇,已經變成了遙遠的歷史。
但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赤誠之心,永勵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