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中國吧….就說歐美和西方經濟學…..
在西方經濟學中,很多人發現除了通縮就是通脹,感覺都不是啥好詞,為什麼西方經濟學就不能整一個“穩中向好”的第三態呢?
西方經濟學體系下,社會經濟的最健康狀態是溫和通脹。
歐美國家的西方經濟學中,通脹意味著物價上漲,但與此同時就業增加、收入增長;通縮意味著物價停滯或下跌,但與此同時就業減少、收入下降。
歐美希望全社會陷入一種長期的溫和通脹,民眾生存壓力不大的同時,促進消費和投資。
在長期溫和通脹下,一輩子供一套房子很劃算,因為任何時間節點貸款購房,在5-8年后月供相比較增長的收入而言壓力并不大。
比如說2010年購房月供2500元,這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是一筆壓力很大的支持,但是到了2018、2019年,2500元可能依然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是不至于讓人喘不過氣。
只有這種長期通脹成為共識,才能讓人們覺得借銀行的錢貸款是一件劃算的事情……大家才愿意長期貸款。
如果反之,大家對經濟的預期不是通脹而是通縮,也就是錢不會貶值反而會變的保值,主要的物價全都在下降,自己的收入也在下降,社會失業增加,那麼固定額度的現金購買力會越來越強,貸款會讓人們在未來不斷品嘗損失利息的加重痛感。
在通縮預期下,民眾反而會自發的高首付、低杠桿甚至是全款去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