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你可能住過收費的農家小院,沒住過正宗的農村的房子。
農村的房子住的是相當特別不舒服,小院子要經常打掃,要不就不會像網上看到的那樣整潔,風一刮都是土。
我嫁的這家人圖省事不抹水泥在院子里就直接在土上面墊水泥方磚,下過雨土一松,磚就橫七豎八的,要多不平有多不平。磚縫還經常長草。
剛結婚,院子里有樹,好像是臭椿樹,晚上屋里一開燈,我一出門,看到樹上的大黑蟲子(可能人家在這棵樹上生活了幾代蟲了)就像阿凡達里的艦隊一樣密密麻麻義無反顧的往亮堂堂的屋子里沖鋒。那場面,永生難忘啊。
后來封了陽台,每天晚上聽蟲子往玻璃上撞。
好幾年后終于把樹砍了。
院子里基本上都有旱廁,要是再養條狗,趕上三伏天,那味道,方圓十里的蚊蠅都來趕集了。
(我也不知道誰傳的農村的空氣好的,可能都沒在農村住過吧)
你在網上看過有在小院子里種菜的覺得很溫馨,其實這事兒沒工作的老人才有可能能干(老人也得是身體健康很閑講衛生有點生活情調懂種菜知識的老人,在農村,達到這個標準的也不多),因為澆水施肥架秧都需要體力和大把悠閑的時光,現在哪怕是年輕人,下了班癱在床上恨不得澡都不洗頭也不洗飯也不做(幸福點的年輕人就是飯也不吃,不過我得做飯,我要在床上暈一會兒醒來再去做飯),根本沒有力氣種菜。
大鐵門按得尺寸不對,漏風漏雪漏雨,鄰居養著貓半夜也能擠進來,老鼠家族想搬家也特別容易。
農村的房子一般挑高高的離譜,因為他們覺得新房比老房或鄰居蓋的高就有面子,根本不考慮這有多沒必要,也不去考慮冬天暖氣夏天空調有多浪費。
窗戶和門之間一般都有縫隙,會隨著每年的熱脹冷縮縫隙越來越變形,所以隔音效果很差,冬天燒暖氣,屋里因為挑高過分的高,窗戶和門還跑風漏氣,暖氣效果也很差。夏天開空調亦然。
平時住著不舒服不方便就算了,平時可以忍,到了冬天,有條件的人,在市里有房的,會去市里的房子里過冬去,比較節省(市里有錢有房的人過冬會在南方比如三亞買房,去南方過冬,哪里住的舒服用腳投票)。沒條件或者孩子還小的家庭,有的會選擇在市里租房住,為的就是暖和且不貴的暖氣(暖氣費是貴,我說的是相對而言,冬天在農村取暖比市里貴多了且相當不暖和)市里室內不到18度就可以舉報投訴,我在農村的家里,一覺醒來發現客廳里水杯里的水結冰了。(一個婆家堂哥搬了新蓋的農村新房后燒天然氣取暖,取暖費算下來一天一百。
當然,不會到18度。)
因為市里蓋樓房是專業的工程師設計的,農村的房子是家里出錢的人腦子里想出一個房子大概是什麼樣的,就開始蓋,什麼通風,什麼管道,什麼舒適度(我也不是專業的,排比不出來了)都考慮不到。他們甚至連小學都沒念過別說什麼建筑學了。
屋里瓷磚不平的走路都磕腳。拖地得順著縫拖,要不就會在不平的地上刮下一溜臟水。帶花紋的瓷磚根本不會按花紋來裝,就是很隨性的裝上就行,在后來買了熱水器馬桶想裝下水道時,發現開的下水道口不是在最低處,還得天天掃臟水。
衛生間沒窗戶,潮怎麼辦,打開門,用它相鄰的房間打開窗戶來通風。
市里的房子頂樓怕漏雨是吧,幾乎每一個農村房子都漏雨,補漏房頂的三蹦子天天在農村吆喝。幾乎每一家的房頂都有幾條黑色的補房頂的膠,這幾年這里農村興起來在房頂蓋一層彩鋼瓦,一是因為糧食打了以后不在房頂上曬了房頂沒什麼用了,下雪天還得掃雪,要不掃雪房頂就更容易裂。
二是因為補房頂補的煩躁。
最痛苦的是冬天夏天做飯,冬天廚房特別冷,夏天廚房蒸的特別熱,就像現在,做了一半飯就像蒸桑拿一樣滿身淌汗,蒸的都喘不過來氣,要出去在門外的伏天里涼快一下,要準備專門擦汗的毛巾,做完飯要把衣服換掉擦洗一遍身子,連內褲都濕透了。可能蓋房的人不做飯也不會想到做飯的痛苦吧。
而我家廚房問題尤其多,我家廚房的墻還掉那種抹墻的白灰面兒,不知道他們當初是怎麼抹的墻,天天掉,掉的磚頭都露出來了,廚具每天都掉一層墻灰,抽油煙機早就掉下來了,五塊錢給賣了。安空調根本不可能,那還要把墻鏟掉重新抹墻貼瓷磚才能考慮,插線板和橫七豎八裸露的電線上都是油污,到了最熱的時候還會往下掉黑油。
還有農村的廁所,我剛結婚時,村里都是在外邊建廁所,可能是他們覺得干凈,污穢之物就拉在外邊,不影響家里的味道。
有些人家的房子在農村主路,廁所在外邊,玄幻的是上了一半廁所一起身還能跟路人打聲招呼。“吃了嗎?”“上哪兒去啊?”
可能發明這種上廁所的方式的人也不會考慮女人每月例假換衛生巾的情況。
我記得很多次上廁所要帶手電(晚上,那時廁所沒頂更不會有電燈),帶手機,帶鑰匙(多次上個廁所他們就把我鎖外邊了),帶衛生巾,帶傘(下雨時)有時上著上著有條狗就進來了(可能它覺得我冒昧的闖進了他家的廚房了吧)
后來讓在院子里裝廁所,被我婆婆這樣的人強烈反對沒少在家里罵xx:在家里上廁所多臟啊!(村跟村不一樣,我娘家廁所就不是在外邊上的。)
后來村里又讓裝沖水廁所,就又蓋了一個廁所,誰知冬天水箱因為是在室外凍住了沒法沖,得拿一個水桶去沖,但是冬天院子里的水管也凍住了,就去廚房水管接水沖,但是沖下去后也凍住了,就凍在那兒了,跟個琥珀似的,其實還有個解決方法,就是燒水沖,我不敢保證,開水進去琥珀能化開,里邊的管子不知道凍了多厚能不能化開,但是你就說累不累麻煩不麻煩吧。
所以冬天就只好還用以前的旱廁。一家的小院子里就得有兩個廁所!什麼味兒,什麼感覺?
還有我生了孩子,每次上廁所孩子都在門口一聲聲叫媽媽,我在廁所一會兒翹起屁股看看他一會兒翹起屁股看看他,至今都落下了上廁所不能一次性上完的毛病。
后來在屋里按了馬桶,連買帶裝才花了一千多塊錢,就這一千塊錢的事兒我遭了多少罪!
因為不考慮裝馬桶的人也不用看孩子吧。
水管,院子里有個水管,一打開水管第一瓢永遠是帶水銹,一想就知道下面接管處肯定沒按牢肯定漏水(安裝馬桶時,工人把院子里的水管刨開了,院子里的水管倒了我讓家里那位按好,他看也不看直接扶正就不管了,也不看看下面水管接口處漏不漏水就填上了土,從此后就開始這樣了)
廚房一個水管,洗碗池子沒裝好,是活動的,不好用的很,沒人管。
廚余臟水不是排到下水管,我也不知道人家當初為什麼不裝下水管,是地下一個坑,人家挖的,再埋一個水缸再埋上。有時洗碗用多了水就會從坑那邊咕嘟咕嘟冒出來。
我家里就是正宗的標準的農村房子,吃喝拉撒的日常,有比我們家好的舒服的多的房子,可能他家里有靠譜能干的老爺們,也有比我們家各種情況問題更多的,我家不是典型,只是一家很普通的農村房子,普通的我跟誰說我家的各種問題,都顯得我矯情,因為,誰家沒點小毛病,湊合著住。
對,就是萬事都講究個湊合。用我們家鄉話就是nongnong使唄。
以上只是吃喝拉撒,還有睡覺,我們家臥室在東屋,東屋靠街,因為不隔音,我躺在床上能聽到外邊走路騎車說話的聲音,就好像沒有任何遮擋。
再有買東西,這里跟市里離得不遠,大約6-8km,外賣送不到這里,平時有啥不方便的也指望不上外賣。
平時買菜,買日用品,要是在農村買,品牌不齊全,還時常有假貨,蔬菜水果還比市里貴,這事對于沒在農村住過的人來說可能不理解,都會覺得農村的菜會便宜,恰恰相反,農村人種的菜是便宜,都不用花錢,但是農村人不是每個人都種菜的,自己種菜的有多少人?種菜的那批人他們才種幾種菜?也就豆角黃瓜白菜辣椒西紅柿茄子土豆蘿卜,也就一段時間(或幾段時間,但是還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多),除了種菜的人別人難道不吃菜?除了這幾種菜難道不吃別的菜了?除了這一段時間難道別的時間段不吃菜了?
吃就得買,賣菜的進菜去哪里進?市里。油耗和多出的時間不算進成本?農村賣菜的小賣部就那幾家,消費者都是農村人消費力相當有限,他們進菜的種類也不多,貴的菜壞的快的菜他們也不敢進(太多)。
買不著怎麼辦?自己去市里買,市里有便宜的早市,咱趕不上啊,只能去超市買,騎車或坐公交去,起碼來回三個小時左右吧,算上時間成本不貴嗎?
還有前兩天,我家暖氣管開始漏電,因為農村的房子是后來裝的,暖氣管是裸露在墻體之外的,暖氣管遍布各處,我有天睡覺不小心碰到床邊的暖氣管,電了我好幾腳,也不確定也不知道是不是墻體里的跑線和后來安暖氣的時候釘暖氣管用的大長釘碰著了。
我改天買幾卷絕緣膠帶給纏住它就算了,nongnong湊合著住吧。
我寫到這兒其實有人就能猜到我家那個人不是一般人,有些活但凡是個女人能干的我也就干了,需要男人干的活,數十年如一日的活就扔在那里了。而且以他的心理(和一部分農村人的心理:我用這外部看起來亮堂的房子,已經把媳婦騙到家了,以后什麼東西壞了都不關我的事)
在這房子住著全靠運氣,反正房間布局就跟布陷阱似的,全是機關,全是埋伏,不定哪天就被瓷磚砸一下要不就被暖氣管電一下。就看點兒正不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