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前是熟人社會,家族聚集,不分家,生活在一起,共同生產和生活。
但是要想生活在這個群體里,你必須要做利他,讓別人接受你,建立自己的口碑,例如孝敬老人,幫助鄰里,生活在家族中的好處是,你的能力如何不太影響生活,能保障你的基本生活,生老病死。只要做你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行了,家族的族長根據每個人貢獻,進行分配所得。
49年之后,我們學習西方,搞一夫一妻小家庭。社會形態從熟人社會轉變為生人社會,人們從利他行為轉變為利己行為。
以前在家族中,人們做什麼事都要考慮他人,否則你就會人設崩塌,無法在生存。例如你借張三5兩銀子,你想賴賬,古代沒有傳媒,八卦是主要人們的茶余飯后的娛樂方式,這件事很快就傳遍十里八鄉,從此沒有人再敢借你的錢。
你想挽回,不可能,因為信息傳播規律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同理,誰家孩子不孝敬父母,很快就會傳播出去,你出門遇到人,就會聽到別人背后議論你。
現代社會,兩個對門的鄰居老死不相往來。在生人社會做事沒有任何顧忌,誰也不認識我,干壞事沒底線。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我們只能從單一渠道獲得信息,例如報紙,廣播和電視節目中獲取資訊信息。這樣茶余飯后,也沒有太多的娛樂方式,同事,朋友,家人聚在一起,這些大眾信息變成了談資,由于大家接收相同的內容,你一言我一語,談論相同話題,發表自己的觀點,所以我們的共同語言特別多。
互聯網出現后,資訊爆炸式出現,網絡給人們更多選擇,大家不在接受同質化的內容,不再接受單一渠道的信息,人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領域的知識,除了官媒,個大門戶網站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
移動互聯網之后,平台精準推歲,除了自己關注的領域,不再接受其他信息。我們認為海量的信息輸入會讓人們開闊視野,恰恰相反,互聯網加劇人們的信息鴻溝。人們利用互聯網不是去學習通識知識,而是深耕自己所在的領域,于是出現了自己領域以外認知為零的現象。
這也導致大家沒有共同語言,幾乎難找到共同語言的人,兩個人在一起尬聊,雞同鴨講。
有一種觀點,叫做“知識的詛咒”,大概意思就是,你學到的知識,會以一種不顯性的方式內化成你的思維模式,即便你可能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沒有意識到,但實際上你已經不知不覺地遵循了這種思維模式了,這會天然地讓擁有某種專業知識的人在和別人交流時形成一種壁壘。
所以,老婆,老公,父親,母親,岳父,岳母,孩子…… 每個人都接收自己領域的信息,相互不交際,大家沒有共同語言。
生活在一起沒有話說。
夫妻間的共同語言都很少,老公和老婆兩個人都刷個的手機,看的內容也不同。
人從小形成的習慣是無法改變的,人生活在集體中,就要接受他人習慣,現代人都很個性。每個人都想活得自我,不會委屈自己。
想想我們小的時候,家長都是以滿足你一切需求,尤其是獨生子女,你不需要學會分享,更不用考慮禮讓,放棄。
所以你的性格已經養成,你所做一切都是自我為中心,不會考慮其他的感受。他人的習慣你接受不了,你就很不爽,這樣你就很難再集體中生活。
情緒輸出
在婚戀市場有個潛規則,護士老師不能娶,大家都這麼講,你問他們為什麼不能娶,他們卻很難說明白。其實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就是情緒輸出老師和護士,把耐心給了學生和患者,情緒和脾氣給了家人。
所有服務行業均如此,在甲方、老板、上司、長輩、客戶…… 面前受了委屈,無法找到發泄對象,于是就把情緒輸出到家人,配偶,孩子,弱者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