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父母本身不喜歡旅游,或者父母是擔心花錢,所以找了個借口而已。“山有啥好爬的”、“外面的景有啥好看的”這兩句話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
我不去是因為外部環境,典型的外部歸因。
如果我們把不想出門旅游這件事情內部歸因,來看看會出現什麼情況:
1,性格內向:內向的人更喜歡獨處,他們享受熟悉的環境,而旅游要與人交流,有壓力;
2,性格保守:喜歡維持現狀,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喜歡未知的風險和挑戰,旅游要走出舒適區;
3,壓力或疲勞:在生活或工作中承受較大的壓力,沒有心情和精力去旅游;
4,缺乏興趣:對旅游本身沒興趣,自然風光、歷史文化不感興趣,沒有動力去旅游;
5,不好的旅游經歷:如遭遇過惡劣天氣、生病、被宰客等,可能會對旅游有負面印象;
6,價值觀影響:覺得旅游是一種浪費,更重視在家陪伴家人;
如果你不喜歡旅游,剖析下是因為以上那些因素??可以在評論區講述或討論。
我是一個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的人,所以有機會就想出門,不過性格又有點保守,不太愿意主動走出舒適區,所以很多時候是和朋友一起約著玩,一個人的話就不太愿意出門。
如果孩子對我說:媽媽,我想去坐纜車,去爬山。
我會說,等爸爸休息的時候我們一起去。因為爬山比較遠,要跨城市,對我而言有點難。但如果是去游樂場,那平常我就自己帶她去。
雖然出去的機會多了,但我也是一個對任何事物都是三分鐘熱度的,最開始想學攝影,買了紙質書,看了很多攝影技巧,最后不了了之;
后來先學舞蹈、學唱歌、學畫畫、學英語、去健身等等,最后都是不了了之,沒有一個堅持下來。
其實我認識的好幾個家長,他們不認可旅游:
他們說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物質匱乏,沒有出門玩耍或旅游的機會,對旅游的意義和價值缺乏親身感受,現在也不理解旅游能帶給孩子快樂,所以很難認同孩子想去旅游的行為。
而我是真切的了解旅游的意義,雖然問孩子對之前旅游的事情是否還記得,她總說不太記得了。但這是一段精力,大一點看到照片,她知道自己去過,接受相關的知識也會更快。
哦,我女兒2歲半自己爬山,她的體力和耐力很好,現在無論是爬超高的攀爬網還是做摩天輪,都超有勇氣,這就是身體記憶,這就是性格和體力的培養。
還有我女兒小時候膽子很小,后來我有意識的帶她出門,去旅游,現在看到別人都主動打招呼,沒有了膽怯,再加上本身愛笑的性格,所以收獲了很多陌生人的善意。
如果有一天,孩子問你,自己能不能出去玩的時候,你能認真傾聽孩子,剖析自己,那我們真的成長了,是一個合格的父母。
而不是用自己的狹隘下意識的拒絕孩子,阻止她見識更廣闊的世界。
就算結果還是不出去,那也沒關系,只需要實事求是的說,孩子會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