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認同,不發朋友圈的人,才是真的聰明。
1、不發朋友圈的人,都在用心生活
朋友圈里面似乎總是能夠見到這樣的人:一天到晚,走到哪里發到哪里,把朋友圈當成自己的秀場,各種自拍、大頭照輪番上陣,點染著豐富絢爛的照片庫。
有人抨擊這樣的人,覺得他們的虛榮心太強,實際上并不一定是虛榮心,有時候僅僅是因為過剩的分享欲。
一個分享欲太強的人,會忍不住把人生的每一幕畫面絢爛的曬出來,想說給所有人聽,在他們的生命里面,大多數都是鑼鼓喧天的熱鬧,根本就沒辦法忍受孤獨和清凈,這不是壞事,僅僅是一種生活狀態的體現。
與之相反的,就是那些分享欲很低的人,在他們的人生里面,安靜占據主流,他們更喜歡蜷縮在自己的空間里面,把自己的隱私牢牢地保護起來。
同時,他們也關閉了朋友圈這樣一個社交空間,避免自己的人生,被過度被曝光在別人的眼皮底下,被別人評頭論足,盡量減少自己的存在感。
他們不會把自我的生活過度放大,也不會過于在意別人的眼光,這樣的人往往能夠受得住內心的清凈,喜歡獨處,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安然地享受生活的靜謐,也不失為一種美好。
2、不把時間浪費在無效社交,懂得精簡社交圈
大學時期班上有一個學霸,幾乎從來不發朋友圈,因為她把所有零散的時間,都拿來提高自己,朋友圈對于她而言,無足輕重。
很多人運用朋友圈來進行線上社交,他們在發朋友圈的過程中,同樣也會實現跟其他人之間的互動,發出一張照片時,評論、點贊也會隨之而來,這些互動一來二去,就會耗費掉大量的時間,還分散了專注度,導致工作效率也會大大的降低。
舉個例子,當一個人沉迷于朋友圈之中,看到面前的桌上端出來了一盆好菜,他們就拿起手機,照了一堆相片,上傳到朋友圈里,等調好濾鏡、編輯好文案的時候,飯菜都涼颼颼了。
相反的是,自律的人放棄了這些復雜的流程,讓自己更加專注、心無旁騖的吃飯,用自己的味覺和嗅覺,去品味這一道美食帶來的美好時光。
同時,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發現,不只是時間和效率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社交本來也沒有太多的價值,是可有可無的雞肋。
而自律的人就已經明白了這一點,他們覺得不必拘泥于一些無效的社交,寧愿將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為自己的工作、學習打下鋪墊。
所以,他們會盡力精簡自己的社交圈,減少朋友圈里面多余的繁雜,只留下真正對自己有益、能夠提升自己的這一類信息。
3、越是不發朋友圈的人,往往越幸福
一個女生和她的男朋友,是班上著名的“恩愛情侶”,但是女生從來不在朋友圈里面秀恩愛,我曾經好奇地問過她這件事,她卻說,“當生活過得很好的時候,已經沒必要通過朋友圈來記錄自己的幸福了。”
生活幸福時,男朋友就在身邊,隨時可以聯系上,愛意也總是十分的濃郁,生活已經被填滿了,而此時此刻,朋友圈就成了無足輕重的一筆。
心理學家曾研究表明,在人的心態中,都會有一種“將幸福傳遞出去”的心理,但是當你分享自己的幸福出去時,你自己的幸福感也會削弱,真正聰明的人,會選擇獨自享受、獨自品味自己的這一份幸福。
而且,將幸福的動態曬給別人看,不一定能夠得到正面的反饋,真正關心你、祝福你好的朋友,你不發朋友圈刷存在感,他們同樣也會牽心掛念你,會將你的快樂和幸福看在眼里,感同身受為你送出祝福;
不關心你、見不得你好的人,你發出去一些過分出風頭的動態,他們不但會覺得不滿,還會暗暗地揣測,甚至暗含嫉妒的猜測,認為你是虛榮心過度。
當一個人生活分外幸福的時候,就會懂得:生活從來都不是活給別人看的,與其在別人面前秀出恩愛和幸福,招來別人的嫉妒或是口舌,不如踏實經營好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