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能從北美洲十三個殖民據點擴展為五十一個州的超級大國呢?
經營戰爭,這是美國保持霸權長盛不衰的核心競爭力。
過去三十年,美國一直都在進行反恐戰爭,從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一路擴展到對抗俄羅斯的烏克蘭,每一階段的美國主導的戰爭都是全面的較量。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發動對主權國家的入侵:
第一階段是顏色革命,煽動入侵目標國的反對派來讓目標國政治經濟陷入混亂。
第二階段是武裝入侵,美國拉著盟友軍隊支持目標國反對派武裝發動政變。
第三階段是戰后重建,美國主導目標國的政府和經濟重建,輸出美國文化和資本。
美國經營戰爭的成功讓其不會因好戰而衰落,反而是用戰爭化解美國國內許多無法內循環的矛盾,一場成功的戰爭經營能夠為美國經濟建立新的增長點。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
我們來溯源千年前的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略反攻五次戰役:
第一階段漢武帝的戰略意圖是奪回河西和山陰等戰略要地來鞏固長安防線,以此阻擋匈奴頻繁南下的通道。
第二階段漢武帝在漠南和漠北發動戰略反攻,以徹底的消滅匈奴主力,與此同時將其王庭趕入人跡罕至的西伯利亞地區。
第三階段漢武帝在收復的地區設立郡縣和移民實邊,并且暢通商貿來讓絲綢之路溝通亞歐大陸東西方。
經營戰爭,這一塊漢武帝的歷史經驗早于美國千年。
兩者存在不同是,美國是為了經濟殖民和政治擴張而發動入侵戰爭,而漢武帝是為了抵御入侵和捍衛國家安全利益,這樣一攻一守之間展示東西方世界觀的差異。
漢武帝為了戰略反攻準備三十年,他以長安為軍事和政治中心而戰略規劃了層次豐富的戰術方向,按照不同階段的戰略目標而科學配置了衛青和霍去病等不同的戰術機制,我們可以看到在阻卻匈奴南下的戰略對峙階段,衛青擅長的大兵團迂回包圍和分割瓦解戰術發揮巨大作用。
而在漢武帝戰略進攻階段,霍去病等年輕將領們的輕騎兵兵團“斬首行動”式的特種作戰有效落實戰略威懾目的。
匈奴在應對來自漢朝的政治和軍事及經濟組合式的戰略進攻面前顯得慌亂,正在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匈奴雖然有了中央集權的模式,但是松散的部落聯合仍是主流,這給了漢朝在政治上分化和軍事上分割包圍各個擊破提供了社會現實條件。
漢武帝對匈奴發動的五次大規模的戰役徹底消滅匈奴主力軍團,并且將匈奴趕到荒無人煙地區讓其喪失了人口恢復和重建經濟的能力。在漢王朝的軍事戰略威懾和政治懷柔及經濟殖民下,匈奴逐漸分化成若干勢力,后來成為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一個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