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看了很多知友的評論很有趣,但是你們不好,重點老是放在人家的車上。弄得我已經不忍直視三輛車旁邊我家的那輛小破車了...(另:最后又補了一點干貨)
但是謝天謝地,這位妹妹問的只是雞腿而不是房子...如果把雞腿換成了房子,再來發問,那可就真的不是從小要學會愛、學會分享、爸媽的愛要均衡那麼簡單了。
最近剛好和鄰居家三娃媽媽聊的比較多,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先說一下鄰居家情況吧:家里有三個男娃,老大今年已經2年級,二胎是雙胞胎今年4歲半。
二胎這兩個寶貝身形都比較小,個頭和三歲孩子差不多。她媽媽早前跟我說三寶在懷孕后期基本停止發育了,醫生曾建議放棄,但最后沒想到最后這個娃居然留住了。但唯一的問題就是他們比其他孩子都長得慢,尤其老三,比較愛哭也愛粘人。
因為是三寶媽,出門的時候總是諸多人關注的焦點。(三娃的家庭感覺還是和兩娃的家庭有些不一樣)
而我對她家最早的印象是擺在樓道里的三輛自行車。一開始只是一輛舊車,一看就是老大騎的。過了2個月就變成了3輛。2輛嶄新車和一輛舊車。又過了一個月,老大的車也換成了一輛新車。所以現在我家門口,每天都能看到三輛嶄新帥氣的變速車。
樓門口三娃的坐騎
每天早晨我們出門,都看不到老大下樓,我問三寶媽:“哥哥呢?”
三寶媽媽說:“老大在家看英語呢!他每天早晨起來先看一部英文電影,然后再做幾十道題”,下午才出來。每次她說這個的時候,臉上都有一絲絲自豪。
“我們老大就這點特別好,自己知道學習,也知道什麼時候累了就出去活動。但玩回來還是會把剩下的作業做了”。
“有次他爸爸住院,我去醫院,把兩個小的留給老大。我跟老大說:中午我給你們點外賣,就讓人掛在門把手上。我給你打電話然后你再開門取。”結果我回來的時候,老大不但帶著弟弟把飯吃了,還把2個都哄睡了然后自己寫作業。我覺得哥哥現在真的很厲害!已經能給我幫很多忙了。”
鄰居媽媽說這個的時候,臉上特別欣慰。
最近,院子里的男孩子們都喜歡上了玩陀螺,到處能看到娃兒們一堆一堆蹲坐在一起PK。
有次我們家和三寶家老大一起玩別人的陀螺,鄰居家老大邊玩邊high說:“我的陀螺在路上,下午就可以到貨啦”!正玩著,老大的手指被陀螺劃傷了,一下子流了血 。他第一眼先是看看媽媽,但他媽媽在一旁正和人聊天,他又瞅瞅我。發現我看著他,就沒好意思說話,低著頭唆了一下傷口又繼續玩了。(被金屬陀螺扎傷還是挺疼的,我有次被他們拿堆旋轉著的陀螺扎過一次,那滋味我知道)
哥哥的疼可以忍,但血止不住。
這時候恰巧旁邊2個弟弟也纏在媽媽身邊表達著各種需求。媽媽彎腰摸摸這個,又哄哄那個。老大見狀,也學著弟弟開了嗲腔:“媽媽,快幫我看看!我的手出血了!“他媽媽看了,第一時間回應了老大:“哎呀,今天忘了帶紙,一會回去給你沖一下!”
哥哥聽了臉上立馬沒了之前的愁容,又繼續玩了。
而有一次,我帶孩子回家。見到鄰居大哥氣沖沖的騎車他弟弟的自行車在院里,身后弟弟邊追邊哭。而三寶爸爸有點無奈的喊“XX,把自行車還給三寶吧!”
老大不知因為什麼事生氣,也不理他爸,抱怨的嘟囔著:“我就騎一會他這個破車...”而跟在后面老遠的媽媽,眼巴巴的看著老大騎遠,什麼話也沒有說。
我平時帶孩子出門的時候,很喜歡看小朋友們和父母相處的樣子,也很喜歡觀察小朋友之間是如何解決糾紛的。
每次想起這家的三寶,也覺得很有意思。每個孩子也各有特點,單獨拿出來都是一個表情包。
他們三個在一起的時候,他家大哥就像媽媽的左膀右臂,帶著2個小的。當然,哥哥也常有“欺負”弟弟的時候,小打小鬧媽媽只是看看,過分的時候媽媽也會提醒老大。
當然,我鄰居這家條件算是比較好的。不然不會每個孩子的自行車配置都在千元以上。而二寶和三寶的衣服一看都是新買的而不是大哥穿剩下的。而且,從一些小事情上可以看出,媽媽給予三個孩子的關愛基本是均衡的,只不過體現在不同方面而已。
一般情況在一線城市能生、敢生多個孩子的家庭,無論是在物質上或者其他方面,絕大部分都是事先做了準備的。而且條件相對充裕,這一點比我們父母那一輩要好的多。當然,在很多城市尤其農村家庭的多孩家庭出現一只雞腿分兩半,老大用剩由老二接班的情況也很常見。
但不管哪種情況,都可以理解的。
畢竟孩子多,無論是口糧、衣物、教育開銷都是很費的,而養育者也非常辛苦。
我認識的3個孩子的媽媽們的作息基本都是早上5:30-23:30一刻忙不停。
而像我們這種只養一個都覺得腦大,三個孩子的家庭而且還都是男孩的情況真的不敢想象。
如何不急不亂養育多孩,是個很大的學問。并不是一個雞腿能否平均分或者誰讓著誰那麼簡單。
我沒有養育多孩的經驗,只能分享一些鄰居家娃們相處的故事。
而至于多孩家庭中的孩子們出現的任何狀況,背后都有一定的緣由。畢竟教育很大一部分在家庭,而不是在學校。
這篇沒有太多干貨,但可以分享一本有用的書來幫助多孩家庭的父母們。
——《不急不亂輕松養育多孩》
這本書的作者首創了“SECT”多子女教養法:用看見 (See) 代替比較、用鼓勵(Encourage)代替刺激、用合作(Cooperate)代替競爭,用信任(Trust)代替公平。將心理學理論靈活地應用到20個具體的多子女養育挑戰場景中。同時,該書的作者也是《不急不吼,輕松養出好孩子》的作者之一。
重要的是,作者針對“物質公平“這個話題的深入剖析,又讓我打開了養育孩子探尋方法的新思路。我發現這種啟發不僅是適合養育多孩的,養育一個孩子也同樣受用。
舉個例子:
公平等于平均分配嗎?“公平”兩個字,在字典上的解釋是: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即參與社會合作的每個人承擔著他應承擔的責任,得到他應得的利益。
而面對公平的問題上,父母常常會有兩個極端:
1、過于偏袒一個孩子
2、是過分強調“絕對公平”。
如果第1種情況出現在多子女家庭當中,孩子們會經常找到父母“不公平”的證據,很容易出現子女糾紛。因為孩子們會認為資源是有限的,必須靠搶奪才能得到;而且,孩子們長大了也會把這種不公平感記在心里,認為自己不重要或者不配的得到,久久不能釋懷。
所以,多孩家庭中,過分偏袒的情況是需要避免的。
如果是第2種情況,父母堅持絕對公平,給孩子準備什麼都要一模一樣的,把公平變成完全平均,那孩子們還是找出各種證據,證明媽媽“不公平”。那這樣的結果就是——媽媽很累。
但是,有多孩家庭的父母們都知道,養育孩子,真的無法做到絕對公平。
而事實上,孩子們也不需要絕對的平均主義。
父母奉行平均主義來執行公平原則,其實是一種偷懶的做法。這意味著,我不犯錯,孩子就沒有辦法抓住我的把柄。
了解了這種誤區,你就會發現,最終,孩子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這比媽媽們擔心自己的處理方式是否正確,以及自己是否平均分配了資源更為重要。
書中的一個分享也很有意思:
美國著名財經作家戈登在《美國傳統》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探討西方保證公平分配規則的起源。據說,在古羅馬軍隊中,士兵每天定量得到一塊面包充當全天的口糧。一開始,切割面包與分配面包的任務是由長官一人擔任,于是長官往往切割下最大的一塊留給自己,然后按關系親疏決定切割下面包的大小進行分配。由于分配不公平造成軍隊內部矛盾甚至內訌的事不少。為了防止因爭奪食物產生的爭斗,羅馬人很快找到了一個極好的規章:當兩個士兵拿到了一塊面包后,規則要求一個士兵來分割,而另一個士兵首先出來選擇屬于他的一半。
在這種規則下,分割面包的士兵出于自利,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平均分配。
所以,作者鼓勵父母們在家,也可以把這種分配權交給孩子,并相信孩子自己就能夠找到最合適的方案。
有興趣了解并準備擼起膀子進行多孩養育實踐的,或者已經處在多孩養育模式中的家長們可以將這本書收納為育多兒的法器。
最后,給多孩的寶爸寶媽們點個贊!
希望你們都能不急不吼,輕松養育多個娃~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