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真有這樣的父母?
教育和生活理念還是這麼落后嗎?
真實心理是什麼?
其實就是因為沒有錢,或者本人自己不喜歡出去旅行。
為什麼說這樣的家長,教育和生活理念已經落后了呢?
1.尊重孩子的興趣和訴求,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課。
當下的一些家庭,為了所謂孩子能一帆風順去到更好的學校(當然最重要是高考去到名校或至少公辦本科),完全不顧孩子的心理訴求,補課、取消課外活動,讓孩子聽話。
在學校完全聽老師的話,在家里聽家長的話,不能反抗。
當下的我們的孩子多數成長于經濟比較好,沒有戰爭和饑荒的年代,普遍比較善良單純。
但是由于他們很多人成長于沒有太多自我空間和有趣教育的環境,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
很多孩子莫說提出自己的訴求,連自己興趣愛好是什麼。
孩子提出爬山,為何不能尊重?
而且是很好的鍛煉孩子身體和放松的機會。
2.有一種關門,叫孩子不愛和你溝通了。
這樣的忽視孩子需求,毫無溫暖可言,無趣的家長,如果真的有,你覺得孩子到了青春期,會和你保持很好的溝通嗎?
如果是經濟問題,家庭經濟困難,大可以直接和孩子說:
“孩子現在家里經濟困難,沒辦法支撐你這次的旅游。
我尊重你的需求。
等爸媽攢夠錢了,帶你去,好不好?“
這樣的溝通反而讓孩子產生好感,爸媽尊重我,愛我。
越是這樣的簡單粗暴,時間久了,孩子自然關上了與父母溝通的心門。
3.較真:旅行不是浪費錢。
孩子到了小學階段,特別是三年級后,詞匯量和想象力已經是到了另一個敏感期。
這個階段很適合出去大自然或有意義的旅行了。
如果家長覺得國慶或節假日人太多,安全隱患或人多,可以讓孩子給個人不太多或費用不太多出行方案,再和孩子討論是否支持他/她去的決定的。
沒有錢,城市周邊的農村爬山或山林湖海就挺好的。
理由很簡單:
第一,大腦換個頻道,更能放松和釋放能量;
第二,大自然能夠孩子更多的靈感來源;歷史文化景區也有很多有趣的知識。很多認知和記憶其實更多發生在戶外或愉悅的場合;
第三,有的時候,如果孩子同意,陪孩子出去旅行,是親子最好的潤滑劑。
綜上,個人覺得本質還是這些家長理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