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那麼強大,漢武帝就殺了10多萬人,為何匈奴從此一蹶不振?
十萬多萬人在草原民族那里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相當于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左右,這已經是能讓對方元氣大傷的數字了。首先農業經濟能供養的人口數十倍于草原游牧經濟,所以我們看待歷史上草原游牧民族人口數字時一定要將這個數字擴大數十倍才對。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總人口在2016年才是303萬,這還是包含了相當一部分礦業經濟和現代醫療加成的結果。
古代的匈奴人最多可以出動多少兵力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最多的記錄是40萬以上。即使這個數字為真也是匈奴人全民總動員的結果,是把所有匈奴男子都計算在內的結果,并不能當成實際兵力。在二戰中德軍一共有1800萬人次服役,陣亡人數是325萬,負傷致殘人數是400萬,這已經達到了德國人承受的極限。匈奴損失十幾萬人的同時也一定會承受更大數字的受傷致殘人數,考慮到匈奴人的醫療水平,他們的受傷致殘人數會更高。因此按照40萬人最大兵力計算,匈奴人損失也超過了二戰時期的德國。匈奴的總人口數量在百萬左右,用漢朝的話說就是相當于漢朝的一個郡,而漢朝一個郡的人口也就是上百萬。在這上百萬匈奴人口中要扣除戰斗力相對較低的女人、老人和孩子,這樣匈奴人實際上可出動的兵力最多也就是20多萬。
這個數字已經是草原游牧經濟所能提供的極限了,13世紀的蒙古人最多也只有12萬多兵力,清朝入關時八旗總兵力也只有12萬以上,蒙古軍和八旗軍實際上是有大量農業經濟支撐的軍事力量,他們的總兵力尚且如此,因此匈奴人很難依靠單純的游牧經濟擁有比這兩者數量還多的軍隊。其次匈奴人的統治區域內還有東胡、羌人等少數民族,被漢軍殺死十幾萬人后最保守的估計也是喪失了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和近半青壯年,這個受傷嚴重的狼群會遭遇其他狼群的挑戰,在西漢末年他們只能勉強保住自己在草原上的地位。在東漢時匈奴再次被漢軍打擊后,東胡分支的鮮卑人就取代了他們在草原上的地位,在魏晉十六國時期匈奴人的勢力就遠遠沒有鮮卑人強大。
除了人口損失,匈奴還喪失了河南地等戰略要地.「河南地」里的 「 河 」是「 北 河 」 , 也就是今天的烏 加 河 , 「河 南 地 」的范 圍 就是烏 加 河 黃河 段以南至 昭襄王長 城的廣大區域, 它東 至 準 格 爾 旗 昭 襄 王 長 城 段 , 西 至 黃 河 北 流 段,面積15萬平方公里,與今天的河南省差不多。「河南地」處于亞歐大陸東部農業和牧業交匯地區,有河套平原這塊農耕的風水寶地,也有優良牧場。陰山地區除了放牧條件優越,木材資源也十分豐富,更有豐富的金屬礦藏資源,是匈奴人天然的「糧庫」(牛羊避風港)和兵工廠。中原軍隊只有奪取了河南地,將旗幟插到陰山上,匈奴大軍才會喪失主動進攻能力,秦始皇時代蒙恬做到了這一點。
公元前127年衛青一舉奪取了河南地,并設立了朔方郡、西河郡等著名邊郡。這一戰的戰果傳來,匈奴軍臣單于暴怒,很快就見了列祖列宗。公元124年衛青作為車騎將軍統一指揮6路漢軍十萬騎兵,以朔方郡為集結地進攻陰山。
在陰山周邊的匈奴右賢王毫無防備,被衛青打得大敗,丟給了衛青數10個小王爺和15,000民眾,近百萬牛羊馬等牲畜也被衛青笑納,衛青陰山一戰就摧毀了右賢王的主力。
在小舅子衛青的勝利基礎下,漢武帝「 徙 隴西 、 北 地 、 西 河 、 上郡 、 會 稽 凡 七 十 二 萬五 千 口 」 「 上 郡 、 朔 方 、 西 河 、 河 西 開 田 官 , 斥 塞 卒 六 十 萬 人 戍 田 之 」,把河南地和陰山建設的進可攻退可守的完美基地。
漢軍隨后對匈奴的遠征也大多以河南地、陰山一帶的西河郡(西河郡也被南匈奴看重,南匈奴單于廷就在西河郡)為出發點,真正做到了「不教胡馬度陰山」,因為陰山已經被漢軍徹底攻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