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并沒有一蹶不振,只是分裂成南北兩個部分。
南匈奴選擇內遷,他們不斷和漢民族融合,逐漸成為了中原大家庭的一員。
北匈奴一部分選擇向北,現在的俄羅斯地域生存,那塊地方的草原承載能力比較有限,可養育的人口較少,并且因為距離遙遠,漸漸脫離了匈奴文化圈。
北匈奴主流選擇向西,去中亞和歐洲一代打天下,順便補血。
沒想到西面的歐洲貴族特點明顯,主打一個軟柿子多,錢多。性價比高。相比搶漢朝,難度低,收獲高。
後來更是建立了匈奴帝國,在公元455年的時候,匈奴帝國才瓦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風光的日子。
只是在冷兵器時代,匈奴遠遠跑出了漢朝的勢力范圍,對中原王朝來說,等于是銷聲匿跡了。
匈奴是蒙古高原的一個游牧民族
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說明那個時候的騎兵戰力遠強于兵車,所以才需要提倡胡服騎射。
後來秦國統一天下,在帝國北部放了三十萬精銳秦兵,就是為了抵御匈奴,可以看得出來,那個時候匈奴已經比較強悍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漸漸變大了。
秦末漢初,劉邦建立漢王朝,匈奴也進入全盛時期,北部打了一仗,將劉邦包圍在白登動彈不得。里面看歷史記載,存在很多貓膩,反正結果是劉邦稱臣納貢送公主。
那為何到了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僅僅先后殲滅匈奴十余萬人,此后匈奴再也無力與漢朝抗衡。
縱橫草原數百年的匈奴,為何選擇輕易退出如此優質的牧場,大部分人選擇向西逃跑?
漢朝選擇進攻的時間節點非常好
每次進攻都選擇秋季,草原民族以畜牧業為主,牛馬羊是主要的食物和財富,在秋天正好是給動物養膘的最佳時期,也是必要時期,以方便度過寒冷的冬天。
漢朝選擇這個時候進攻,先不論輸贏,大批量的牛羊需要遷徙,以期不被中原人抓到。
這樣的話,牛羊不能安心吃草,不能完成養膘的工作,那最后就會有批量的牛羊因為膘不夠,而難以活過冬天。
失去了食物,意味著可以養活的人也會大幅度減少。
餓過肚子的人都知道,餓的人,尤其是中國人有多麼恐怖,顯然向南打不過衛青,霍去病,那只能向北向西尋找活下去的物資。
匈奴之所以選擇到處搶物資,本質原因就是養不活這麼多人。北面和西面的匈奴承載能力本身也到了極限。
物資嚴重不足,甚至威脅到生命,那沖突也難以避免。匈奴內戰到此已經無法避免。
更何況衛霍戰力超群,打的匈奴不敢南望,更是雪上加霜。
而且漢朝維持這樣的壓力幾十年時間,匈奴壓根耗不起,只能放棄他們的祖地,主力向西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