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沒有回成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章武元年七月,劉備因為東吳殺死關羽、奪取荊州,所以出兵伐吳。然而章武元年六月,劉備在夷陵被陸遜擊敗,蜀軍損失慘重,將軍馮習、張南、傅彤等將戰死,杜路、劉寧等人向吳軍投降,鎮北將軍黃權也因為被吳軍切斷退路,不得不投降了魏國。
劉備率殘兵退到白帝城以后,并沒有返回成都,而是留在了白帝城。劉備之所以沒有回成都,原因是多方面的。
吳軍大勝以后,并沒有像《三國演義》里說的那樣遇到趙云接應就馬上撤軍。實際上根據《三國志》記載,東吳派遣李異、劉阿等人率軍一直追到了白帝城下,屯駐于南山,直到八月才撤軍。
吳軍一直追到白帝城自然不是來游山玩水。
夷陵之戰蜀軍損失慘重,東吳自然有乘勝追擊,想趁機撈一把的打算。此時蜀軍新敗,士氣低落,如果應對不當,很可能會吃大虧。
劉備雖然敗給陸遜,但是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知道安定軍心的重要性,所以親自留守白帝城。有了劉備親自坐鎮,蜀軍很快安定了下來,之前被殺散的敗軍也陸續來歸,白帝城的防守日益穩固。吳軍見無機可乘,只能撤軍。
劉備征吳失敗以后,蜀漢外交上同時和魏、吳對立,處于非常不利的地步。但是劉備也明白魏、吳之間的關系不可能持久,他率兵留駐白帝城,就可以待機而動。即使沒有機會,也可以給東吳施加壓力,爭取主動。
劉備此舉果然讓孫權坐立不安。
他向曹丕稱臣只是為了能專心對付劉備而已,并不是真心歸順。所以在曹丕一再要求孫權派兒子為質時,雙方的關系迅速破裂。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如果再次東進,孫權將兩面受敵。
所以孫權很快就派使者去白帝城,主動向劉備求和,蜀漢和東吳之間的敵對關系有所緩和。
夷陵之戰時劉備已經年過六旬,在古代已經是高齡。經過夷陵之敗以后,劉備精神大受打擊,因此不久就一病不起。從白帝城到成都也頗有一些路程,劉備年紀這麼大又有病在身,顯然不適合奔波勞累,留在白帝城也是比較穩妥的做法。
所以劉備最終沒有回成都,而是在白帝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