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一到中秋節,我們一大家子人擠在一起,外公總是把每塊月餅都小心翼翼地切成8塊,末了還把刀上殘留的糖渣小心翼翼抹下來放進嘴里。
外公家有三個女兒,各自成家生子,我們11個人,分那麼三、四塊月餅,也很開心。
對我來說,只要全家人聚在一起,還能吃到一塊月餅,再一起在陽台上賞月,那就是最地道的中秋了。
后來,我長大了,有了兩個孩子,希望他們能相伴彼此的成長;我逐漸意識到,外公當初拿在手里切月餅的那把刀,已經傳遞到了我手中。
作為父母,一方面,我希望自己多多賺錢,能在家里“按需分配”。
昨天買紅薯,哥哥要吃板栗紅薯,弟弟要吃小香薯,所以可以有經濟能力滿足他們兩人各自的愿望。
就跟有的答主所說的,有人撕雞腿、有人吃嚼雞胸、有人啃雞翅的思路一樣。
另一方面,我會教給孩子,東西總是不夠的,因為人的欲望總是無窮的。
在我家,即使孩子們已經有了成箱成箱的書,也不夠,也總是想要更多。這時候我會教他們三件事:
一家人就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人生面對的不僅是兩只雞腿,也許還有一個甜瓜、一顆大白兔奶糖、一碗米飯、一根玉米。
學會分享,因為我們分享出去的不僅是食物,還有我們對對方的愛。
哥哥給弟弟多夾一塊雞腿肉,下次弟弟就會在哥哥摔倒時主動拿冰袋,也許哥哥下次就會主動給弟弟講一本書,而弟弟又會把同學給的巧克力分給哥哥一半。
有兄弟的家庭,面臨的不是一個雞腿問題,而是每時每刻都有的分配問題。
學會分享,讓愛的傳遞和流動中形成正循環。
學會輪流、學會等待。
這次弟弟喜歡吃雞腿,讓弟弟多吃點;那麼下次吃烤鴨,就讓哥哥多吃點鴨腦。
想清楚全盤的規劃和考慮,然后由他們兩人來商量具體如何搞定。
就像外公當年分月餅一樣,雖然是他切開的月餅,但大家都遵守規則,一人只拿一塊。
所以,在分配的時候,不是只靠父母或者孩子的意愿,還需要引入規則。
父母會盡己所能給你們最好的;但是,持續努力,才能讓你過上自己想要的、更好的生活。
今天雞腿沒吃夠,下頓還可以再吃;今天大龍蝦沒吃夠,那可能需要等好一陣子才能再吃——也許下個月,也許明年。
有時候我們必須學會接受現實,就是不夠吃,就是只能吃一點、塞牙縫都不夠。
如果想吃到更多好的、過上更好的生活,需要爸爸媽媽也努力,孩子們也努力;我們一起努力,就才會有更多的雞腿。
但有時候努力也許也滿足不了我們的欲望,那就學會接受。我們只能吃這一口雞腿,但卻可以慢慢品嘗這一口的美味。
是學會接受和滿足,還是希望用努力去追逐欲望,取決于孩子自己。
當然,在孩子的世界里,更多時候看到的是“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可能才是多子女家庭面臨的最直接的問題。
我家兩小只是這麼說的……
(小乖這是抄答案來了嗎哈哈)
最后的最后,我想對和我一樣的媽媽們說:
有時候,我們就是家里的第三個孩子,總是滿足了孩子、滿足了老公,才想到自己。但我希望,我們也能在家庭和婚姻生活中,給自己留一點雞腿,留一點對自己的滿足。
媽媽內心的安定和滿足,會讓家庭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