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根結底,他們還是舍不得錢。
父母一代經歷過苦難,雖然改革快放40來年國家的經濟形勢一片大好,我們從當年的問溫飽線進入了全面小康社會。
可能對我們80年代后期以后出生的孩子來說饑餓已經是一個陌生的詞。但是對于50年代末出生的人來說,60年代初的饑餓成了小時候刻骨銘心的記憶。接著就是上學年齡住校交口糧,有些家里孩子多,那上學幾乎就和饑餓有了強相關。
我83年出生,雖然包干到戶已經有兩三年了,但是因為窮,沒錢買農藥化肥,地里的莊稼不長,收成不好,有些家里依然赤貧。我小學時候風調雨順的年頭還好,糧食勉強能接到第二年新的食物下來,要是遇上了冰雹或者旱災,一些人家就會揭不開鍋。
記得我們村里有一家男主人右手殘疾,女主人是啞巴,腦子也不靈光,家里孩子又多,一般到過年就開始斷糧了,于是帶著孩子挨家挨戶討吃的。
我們家當年因為爸爸是木匠,又帶著幾個徒弟經常出去打工賺錢,因此家里就我們母女三人吃的比較少,而且大多數時候買面粉吃,菜也買的多一些,所以家里一般余糧都會儲存三年的量,每次把一家人來,我媽總是大包小包地給他們打包吃的喝的。
然后我爸爸常告訴那個殘疾叔叔,沒吃的就來我家找。
因為我媽當年也不下地,專門照顧我們,所以我們的鞋子一般穿到不合腳就又換新的了,我媽媽都會把那些沒破的鞋子留起來,送給村里那些有需要的孩子。
我自己當年被霸凌也是因為那幫孩子家里天天糠窩窩都限量給,我自己可以去學校時背著白白的干饅頭片當零食。現在想來,對那些饑餓的孩子來說就是致命誘惑。而我當年又比較瘦弱,這就又好比小兒持金利于鬧市,不搶我搶誰?
一般經歷過苦難的人大多會把貧窮和饑餓刻在DNA里,就比如我,雖然現在物質沒有那麼匱乏,也深知剩飯不好,但總是舍不得倒掉,有時會在冰箱里儲存幾天,吃又膈應,倒又不舍得,雖然放幾天后最終還是倒掉,但每次一剩下就倒掉就感覺到暴殄天物,有濃濃的負罪感。
老公常笑我,因為不舍得浪費,就堆在冰箱,結果浪費了電費,污染了冰箱空間,最后還是倒掉,不知道我最終圖了個啥?大概就圖了個心安呀。
現在讓我父母旅游,免費還好,要是花錢,那絕對是一毛不拔,即便是我花錢,他們跟著,一路上全是潑涼水的話,要是讓他們知道花了多少錢,那就更了不得,哪里還能體會到旅游的樂趣,估計全是心疼肉疼了。
因為一輩子清苦慣了,他們見不得浪費,也不能理解我們那麼辛苦搬磚,為了幾天旅游一次燒那麼多錢,在他們看來就是不會過日子,是敗家子,是不會為下雨天作準備。
也不怪他們,我們有龐大的農村人口,他們的退休金一個月才百來塊錢。靠子女,也大多說是泥菩薩過河,連自己日子都過的捉襟見肘。所以他們的老年期的吃喝拉撒生病住院的多有錢都需要在尚有勞動能力的時候就要攢出來,一些有能力的老人甚至還需要幫扶已經進城了的兒女買房買車和孩子上學。
他們沒有大的能耐,身體一年不如一年,收入可以預見地逐年減少,他們的節省是很正常的。
他們會不理解子女的大手大腳也是正常的。即便是不需要父母的幫扶,但如今的大多數年輕人已經不會像老一代一樣,把往后幾十年的生活成本都攢出來,不套信用卡消費,寅吃卯糧,就已經是好孩子了。
但凡父母已經財富自由,或者孩子已經財富自由,你看看他們好久覺得旅游是浪費錢嗎?
@知乎生活 @知乎旅行